亚非拉网讯: 据报道,近十五年来,布基纳法索、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乌干达、卢旺达和坦桑尼亚等非洲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然而它们却都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上述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因素进行了总结。上述六国是否具有共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呢?现将报道内容编译如下:
2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法国开发署(AFD)巴黎总部发布了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展望:保持增长》的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局副主任罗杰·诺尔(Roger Nord)在发布会上就自然资源匮乏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总结。
这项调查选取了六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布基纳法索、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乌干达、卢旺达和坦桑尼亚。1995-2010年,上述六国年均增长率为8.3%,高于非洲产油国,超过整个非洲经济年均增长率2.5个百分点。
主要因素
服务业(尤其是银行和保险业)、农业、建筑业是上述六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因素,这对“非洲的增长取决于自然资源开发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然而,工业和生产制造业的贡献被边缘化了,这意味着非洲经济缺乏结构转型,向中、高等生产率行业的劳动转移运动并非发生。
根本性因素
上述六国在建立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上尤为突出:1995-2010年,平均通胀率被限制在8.5%;平均财政赤字率由1980-1994年期间的4.4%降至1995-2010年期间的2.9%。同时,六国继续努力调动税收收入,目前,六国税收收入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经济结构的改善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更好地减轻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宏观经济框架的稳定刺激了当地的储蓄率和对私信贷。对私信贷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信贷总额占上述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例如,目前坦桑尼亚设立了50多家商业银行,其对私信贷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增至目前的20%。
经济进步取决于治理的改善
此外,目前上述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投资(绝大部分用以基础设施建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六国收到的国际捐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高于整个非洲1%的水平,这是六国经济实现良好管理的原因或者是结果。
与其它撒哈拉以南非洲相比,上述六国经济的进步取决于治理的改善这一点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以下领域:监督腐败、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管理质量和民众参与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经济政策的实施,上述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并开启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强劲和可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指出,上述六国也面临诸多严重挑战(农业生产率、人力资本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尤其提醒发现了大型自然资源矿藏如莫桑比克、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家,涌入这些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激增,仅莫桑比克一国2012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就高达50亿美元,当经济形势突然发生转变时,这些国外投资可能成为这些国家潜在的不稳定因素。